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孤獨‧空虛‧寂寞

那日在公視聽蔣勳演講,又談到孤獨。我實在很想寫封信跟他建議,是否該重新詮釋過去我們認知下的「孤獨」的定義。就我所知道的,從佛洛伊德的心理研究,人際關係代表心理狀態的健全與否。然,人際關係的健全可以是形式上的,如果社會價值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個體(人)又缺乏自覺能力,個體隨著社會價值認定為是自我價值時,那麼個體可能就會因本質上與社會價值的差異而產生錯亂或否定自我。也就是,若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將「個人」的存在以社會價值或關係的來界定建全與否,那麼不難理解為何在現在許多人對環境與人所產生的疏離感會日與俱增。

我個人將孤獨、空虛、寂寞做這樣的界定「孤獨是種常態,空虛是種病態,寂寞只是種平常狀態。」。過去的經驗裡,多數的言論裡都會將孤獨這樣的狀態歸屬於較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可,每個人都是一個單一個體,單一個體所存在的內在運作狀態就是種「孤獨」的存在,它的存在是種必然,既然是種必然的存在那麼正視它的存在才是健全身心的根本,不是嗎?我個人覺得那是種個體自我對話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有助於自我了解並釐清個體與外在的關係,進而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才能建立真正的自我價值觀。

而空虛,也就是因少了檢視自己的能力或缺少自覺的能力,更因沒有自我價值的建立,或拿社會價值來做自我價值的標準,而產生的內在失衡狀態。

至於寂寞,為什麼我認為它只是種平常狀態;因為,人人都希望被瞭解,都希望有個懂自己的人。那是種個體對外在所需求的一種互動關係,當然是以個體為主體的一種需求。有所求而不得,但還不至於產生內在失衡感(空虛感)那是種對自我的瞭解但不被外在瞭解的失落感。這種感受,應該是常會有的,但我想,它還是在健康的心理狀態裡,就好比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也會也一些小病痛一樣。

這三種心理狀態,我認為都該正視,很多人怕被知道,怕被定位於人際關係不健全的人。可我認為人際關係要健全要先搞清楚自己內在的心理活動,否則即使有了大家都以為的很好的人際關係,心已經出了問題了而不自覺,才會有憂鬱症或躁鬱症或疏離感的產生。給各位參考參考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